天干地支是指什么意思
天干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紀日,此外還曾用來紀月、紀年、紀時等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又采用十二辰(地支)紀月,而十二辰紀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采用。
西漢末始又用干支來紀年。唐以后,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,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,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,這就是干支歷(甲子歷),它是一種陽歷。
十天干
甲(jiǎ)、乙(yǐ)、丙(bǐng)、丁(dīng)、戊(wù)、己(jǐ)、庚(gēng)、辛(xīn)、壬(rén)、癸(guǐ);其中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為陽干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為陰干。
十二地支
子(zǐ)、丑(chǒu)、寅(yín)、卯(mǎo)、辰(chén)、巳(sì)、午(wǔ)、未(wèi)、申(shēn)、酉(yǒu)、戌(xū)、亥(hài)。其中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為陽支,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為陰支。
天干地支計算及推算
1、計算以及推算
萬年歷查知1995年為乙亥年。用1995年的尾數(shù)查得知為乙,用年份(1995年)除以12的余數(shù)為3查表的知3為亥,故1995年為乙亥年。具體的算法如下:先用年份的尾數(shù)查出天干,如2013年3為癸;再用2013年除以12余數(shù)為9,9為巳。那么2013年就是癸巳年了。
2、公元前的換算表
先用年份的尾數(shù)查出天干,如公元前2013年3為戊;再用公元前2013年除以12余數(shù)為9,9為子。那么公元前2013年就是戊子年了。
天干地支干支推算
1、年干支推算
年干公式:年干=年份個位數(shù)-3(適用于任何西元年,個位數(shù)小于3,借10)
年支公式:年支=(年份+7)÷12余數(shù)(整除余0,即余12=丑)
年支簡化:
(西元年末二位數(shù)-1)-12*N=年支(適用于20世紀,即1900—1999年)
(西元年末二位數(shù)+3)-12*N=年支(適用于21世紀,即2000—2099年)
2、月干支推算:
月干公式:月干=年干x2+月支(與超過10,直接取個位數(shù))。
簡化公式:(與取個位)。
亥月干=年干x2。
子月干=年干x2+1=寅月干。
丑月干=年干x2+2=卯月干。
3、日干支推算
干支紀日,民間往往采取元旦干支推算法,進而推定陽歷某天干支,由于閏年都是在申子辰年,366天,平年都是365天,天數(shù)固定,每月天數(shù)也都固定,故只要知道元旦的干支,就能推算出該年各天干支,距離元旦多少天,減去60倍天數(shù),就能推算出某日干支。
干支推算年份
由于天干地支每60年一循環(huán),故不能直接根據(jù)干支計算對應(yīng)的年份數(shù)值。但可以根據(jù)干支計算出對應(yīng)于60年中的第幾年,從而進一步推算。
設(shè)x為天干對應(yīng)的次序,甲-癸依次為1-10;y為地支對應(yīng)的次序,子-亥依次為1-12。那么對應(yīng)次序z的計算公式為:z=6x-5y,若為負,可再加60。
其計算根據(jù)是同余方程:z≡x(mod 10),z≡y(mod 12),x≡y(mod 2),解得z≡36x+25y(mod 60),進一步化簡即得。中國近代史中許多歷史事件均以天干地支紀年為基礎(chǔ)進行命名如:辛酉政變就在1861,甲午戰(zhàn)爭就在1894年,戊戌變法就在1898年,辛丑條約就在1901年,辛亥革命就在1911年,壬子癸丑學(xué)制頒布在1912-1913年。
1鄭重聲明:本文《天干地支是指什么意思》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轉(zhuǎn)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(lián)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