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怎么化解太歲 , 如何化解破太歲
佛教所言緣起法:行善必有善果,如《大般涅槃經》所言:“善惡之果,如影隨形。三世因果,循環不失。”
《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》亦言:“善惡之果,如影隨形,終不相舍。”
《出曜經》亦言:“如種果樹,苦得苦果,甜得甜果。善惡之果,亦復如是。”
然!事實上,眾多人熱衷于太歲化解,其目的在于祈福消災保平安。
其中,有淺信之佛教徒,有對佛教抱有好感之人,亦有僅信奉太歲化解之人,更有認為只有進行太歲化解才能獲得內心安寧之人……
故我認為,與其盲目反對批評,不如順應情勢而化解;與其讓大眾僅仰賴神靈,不如引導其歸依三寶,既能實現現世祈福,又能種下成佛之遠因。
此亦符合如來度生之法則:“何謂如來化導善巧?指眾生未種下善根,令其種下善根;如已種下善根,令其成熟;已成熟者,令其獲得解脫。”(《佛說大乘百福莊嚴相經》)
況且,法無定法,攝心為上!
觀菩薩觀世音,隨類異趣,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陳述法義!
當然,順應情勢而化解,乃是方便之善巧,并非究竟。故明白以下幾點,尤為重要!
(一)人之禍福吉兇,乃源自自身善惡業報,只需行善積德,自然能遠離禍患獲福報,逢兇化吉,原本吉祥多福將添彩其上,此為祈福消災之正因。
(二)佛教傳入中國時,受時代、人文、習俗等背景之影響,未違背佛教本義,便于善巧之懺法及儀軌應運而生,此乃度化眾生之方便,非終極目標。
故出家人進行太歲化解時,務須領導眾人恭敬禮拜供養佛菩薩(任選)并稱念圣號經咒禮懺等,方為順應情勢而化解之宜。
(三)《優婆塞戒經》云:“若人為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,是人不名失歸依法。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,禮拜外道,是人則失三歸依法。若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德勝已,禮拜供養是人不失歸依之法,或時禮拜自在天王,應如禮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,如是之人亦復不失歸依之法。”
意指:為了保護住所、身體和命運,可以祭祀諸神;若心存信念,相信他們能解救一切恐懼,禮拜外道,則失去皈依三寶之身份;若聽聞諸天曾見佛陀功德已成,禮拜供養他們不會失去皈依之法,或者禮拜自在天王,應如禮拜世間的國王、長者、貴人、老者、有德之人,這樣做也不會失去皈依之法。
然而!禮拜天神,也僅限于擁護正法的諸天神眾。
“齋天”法會,禮拜供養諸天,一方面基于上述原因;另一方面引導眾生敬畏天地以止惡向善,且是在先禮贊供養三寶后方禮拜供養諸天。
若無區別地禮拜天神,并且相信、依賴他們能解救一切煩惱和痛苦,將失去皈依三寶的身份(失去皈依體)。
《佛說戒消災經》云,一人因受持五戒,即不敢靠近人鬼。
可見,凡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,一般邪靈鬼神皆不敢接近,并且會遠離!
《順正理論》云:“諸天神眾,不敢希求受持五戒者的禮拜,亦不求比丘的禮拜,因為害怕損失功德和壽命。”
解釋:諸天神眾不敢接受五戒居士和具足戒比丘(僧)的禮拜,因為害怕損失自身的功德和壽命。
需要注意的是:三寶是我們最終歸依之處,當舍宅、身體或命運有危險時,與其向諸神求護,不如向三寶求護,這才是學佛人的正行。
一因,諸佛、菩薩、羅漢具備圓滿無礙的神通力、威德力和智慧力,諸天鬼神皆需信奉。
1鄭重聲明:本文《佛教怎么化解太歲 , 如何化解破太歲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