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歷三月三十為什么不是每年都有(為什么農歷3月的30號不是每個月都有的?)

在3月25號,元稹接到調令。3月30日,白居易在長安城西給他送行。
白居易說這天我記著了,這天是春天最后一天,我送別你,也送走春天。這京城你回來也寂寞,并不能得到應有的待遇,一個人去通州也行,哪里不是如此?
這件事情也沖擊了白居易。這就是目前的朝廷,權貴當朝,烏煙瘴氣,哪里有說理的地方。而且好友元稹的遭遇也是他自己的。如果一直屈從權貴,這肯定不是他們的本心,但是反對,往往就會遭到打擊。白居易比元稹年齡長,他知道元稹可能一時半會轉不過彎來。這個失去父親的朋友和他弟弟一樣讓他牽掛,從物質到精神狀態。
果然,元稹在通州的路上就染上瘧疾,又沒有多少錢,幾乎要死在路上,白居易接到詩信,鞭長莫及,只能不斷加急寫信去支撐安慰。
也是白居易實在看不慣權貴的囂張氣焰,元稹也遠在通州生死讓他憂患,此時朝堂又發生大事,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,白居易想到做官的連生命保障都沒有,一向溫吞的他忽然變得激動而尖銳,他要求緝拿嚴懲兇手,實際也是向權貴公開挑戰。因為他的好友元稹就是曾經受辱權貴,被打得鮮血淋漓,其結果是權貴沒事,元稹卻由朝廷命官貶到外地。

“送春歸,三月盡日日暮時。
去年杏園花飛御溝綠,何處送春曲江曲。
今年杜鵑花落子規啼,送春何處西江西。
帝城送春猶怏怏,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悵?
莫惆悵,送春人。
冗員無替五年罷,應須準擬再送潯陽春。
五年炎涼凡十變,又知此身健不健?
好去今年江上春,明年未死還相見。”唐朝 白居易《送春歸 元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作》
第二年的三月三十日,白居易不在京城長安,因為觸怒權貴,他被貶到江西做司馬,這對難兄難弟,一個在通州,一個在九江。同是天涯淪落人。
這是寫給兄弟元稹的,去年我是長安曲江邊上送你加送春,命運真不會錯過咱們倆兄弟,如今我在潯陽江頭,去年我難過,今年豈不更難過?
算了,我就打算在這里過五年,要是身體安康,明年沒死,我還是在這里送春和思念你。
白居易真是對元稹端著,畢竟他是哥哥,所以基本都是還挺得住之類。但是背后他卻灑淚做了《琵琶行》,貶謫意味著很多方面待遇的下降,對于本來就不富貴的元稹和白居易,從京城去外地做官,意味著生活和境遇雪上加霜。
這兩個年份的春暮,是白居易最深刻的記憶,頭一年元稹被貶謫,第二年自己落魄。從此白居易將三月三十日,定為有特殊紀念的送春日。
如果元稹在,在這天他無論如何都要和元稹一起出去轉轉,這是從二十多歲,兩個人年輕時做同事都養成一起游春的習慣,中年以后更有實際的現實意義。
如果元稹不在,白居易就自己送春。

“慈恩春色今朝盡,盡日徘徊倚寺門。
惆悵春歸留不得,紫藤花下漸黃昏。”唐朝 白居易《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》
白居易和元稹也是一生聚少離多,然而他們的友誼經歷了時光和歲月的洗滌,彌足珍貴。年輕時他們踏遍長安,這些都是人不在眼前時豐滿的回憶。
1鄭重聲明:本文《農歷三月三十為什么不是每年都有(為什么農歷3月的30號不是每個月都有的?)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