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歷三月三十為什么不是每年都有(為什么農歷3月的30號不是每個月都有的?)
他們同游過慈恩寺,而且不止一次,白居易獨自前來時,這首詩是充滿了回憶和青春的傷逝的。人有離合,春有歸去,然而那種回憶和孤獨恰恰是最好的風景。
“三月三十日,春歸日復暮。惆悵問春風,明朝應不住。送春曲江上,眷眷東西顧。但見撲水花,紛紛不知數。人生似行客,兩足無停步。日日進前程,前程幾多路?兵刀與水火,盡可違之去。唯有老到來,人間無避處。感時良為已,獨倚池南樹。今日送春心,心如別親故。”唐朝白居易《送春》
在這一首送春詩里,唯有老到來,人間無避處。這是將春天和生命的流逝聯系在了一起。可能寫這首詩時,元稹已經離開人世。白居易已經送春成習慣,他送走了元稹,送走了生命中的很多人,而從容立足時光與歲月的關系。昨日之日不可留,那過往的歲月如同千山萬水,一一告別。

實際上如果立夏在三月或者四月,無論是三月三十日送春還是立夏送春,都是春光的延長。
1鄭重聲明:本文《農歷三月三十為什么不是每年都有(為什么農歷3月的30號不是每個月都有的?)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